2010年三季度,受换季因素影响,以内需为主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整体运行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率。虽然市场受到了原材料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以及市场长期以来坚持业态调整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纺织服装市场交易额呈现出稳定的增长。
市场成交额稳步增长
2010年三季度,流通分会重点监测的27家单位(包括126家单体市场)的成交总额达到827.54亿元。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推动,部分市场内外销订单承接明显增长,市场回暖趋势明显,整体来看,市场交易逐渐呈现出量价攀升的迹象。三季度进入换季时节,秋冬装产品的上市带动了市场成交额上扬。监测显示,同期23家单位(即2009年已纳入监测体系的市场,包括122家单体市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了9.13%。
从各区域对比情况来看,东北地区市场三季度成交额大幅增长,其同比增幅达到14.89%;东部地区次之为12.27%,相比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转秋入冬的时间更早,市场对秋冬产品的需求也大于其它地区。
面料方面,监测数据显示,棉纺与化纤类面料销售同比增幅较大,分别达到20.52%与6.2%,棉价的上升是棉纺面料交易额上升的原因之一。
家纺类产品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床上用品与窗帘布艺产品的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了45.36%和22.55%。
服装类的产品三季度同比均增长,男装、童装、内衣和毛衫的同比增幅都在10%以上,女装交易额的同比增幅为3.9%,相对较小。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第三季度,服装产品批发价格有所上涨,据流通分会对市场的调研发现,单件服装价格的涨幅在5~20元之间不等。
电子商务交易稳步上升
监测数据显示,7家重点监测单位(含38家市场,其中包含辽宁西柳服装市场、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以及重庆朝天门市场集群这三个规模较大的市场。)的电子商务成交总额达到了23.71亿元,占相应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为13.41%。部分市场2010年电子商务成交额同比增幅约为40%左右。
市场平均开门率小幅回升
针对24家单位的监测数据显示,三季度市场平均开门率为92.54%,环比增长3.08%,同比增长0.84%。三季度,市场逐步从淡季转入旺季,商户经营逐步转入正轨;各市场近年来通过调整经营品类以及商户经营形式等方式来逐步调整业态定位,其效应逐步体现,同时,市场经营环境的逐步好转都从各方面促进了市场平均开门率的同比增长。
注册公司数量持续增加
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8月底,19家单位内已经注册为公司的商户数量为12831户,与2009年6~8月相比,新增了454户,同比增长16.43%。2010年三季度,11家市场监测的注册公司占经营户总数比重,与2009年6~8月相比,增长了10.81%。
新市场抢金九银十商机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2010年第三季度新增纺织服装类专业市场26家,其中新开工市场14家,新开业市场13家;新增市场总投资额达到342.8亿元,其中新开工市场总投资额235亿元,新开业市场总投资额95.8亿元;新增总建筑面积2292.4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市场总建筑面积2069.99万平方米,新开业市场总建筑面积222.5万平方米。
第三季度恰逢金九银十,不少新市场均选择在这一时节开业,因此在第三季度新市场监测范围内,48.15%为新开业市场。此外,受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和一线城市拿地成本不断飙升的助推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及热点城市的投资热情逐渐减缓,开发商纷纷转战二三线城市的趋势越加清晰,同时加大部署重点区域的土地储备量。因此新开工市场的建筑面积高达2069.99万平方米,占第三季度总量的90.29%。
新增市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位移。在新增市场中,东部地区市场总数为14家,占新增市场总量的51.85%,比重最大;中部地区新增市场为7家,占比为25.93%;东北4家,占比达到14.81%;西部地区市场总数为2家,占比为7.41%。
2010年第三季度新增市场除北京的2个项目外,其余均集中在各省市二三线城市,包括沈阳、邯郸、海宁、德州、连云港等地。目前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在二三线城市购地布局,这类城市也开始成为近期最活跃的房地产市场。但为了在二三线城市抢占地盘,部分开发商往往先大手笔购地,然后再考虑如何开发、资金和人员配备的问题。这或将成为未来出现大量囤地现象的诱因,对开发商的资金链和管理能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综合类市场在投资额和建筑面积处于领跑位置。2010年第三季度新增市场中,服装类市场占到16家,占比达到59.26%;综合市场分别为5家,各占新增市场总量的18.52%;面辅料类市场为3家,占比达到11.11%;而家纺类市场2家,占到7.41%;纺机类市场1家,占到3.70%。
综合类市场集纺织服装等多种产业于一体,提供采购、会展、电子商务、仓储、配送、检测等功能和配套服务的大型综合商贸物流平台。因此投资额和市场的建筑面积相比其他类别的市场需求要大很多,也带动了综合类市场在投资额和建筑面积方面的比重大于其它类市场。
综合类总投资额达到175亿元,占新增市场总投资额的51.05%。其它类市场方面,服装市场总投资额达到125.2亿元,占比36.52%;面料类市场总投资额占比11.38%,家纺类市场总投资额占比0.47%,纺机类市场总投资额占比为0.58%。
建筑面积方面,综合类市场新增建筑面积1918.33万平米,占比高达83.69%;其它类市场方面,服装市场总建筑面积250.66万平米,占比10.93%;面料类市场总建筑面积占比4.84%,家纺类市场总建筑面积占比0.28%,纺机类市场总建筑面积0.26%。
品牌建设步伐加速
经营商户重视品牌培育、自有渠道建设。专业市场中现已涌现出一批品牌托管公司、品牌运营公司,各公司旗下经营着一批差异化定位的品牌,通过在指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稳定的、良性运作的专卖终端,并且在经营运作中不断输出品牌文化,从而提高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达到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加盟商利润的双赢。作为品牌商只有将销售的触角深入市场一线,才能得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于是专业市场内很多品牌商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渠道扁平化,提高对渠道的自控能力,通过一个较小规模投资换取未来营销渠道的可控力和竞争力。
零售份额的增加,促使市场重视售后服务。零售份额的增加,促使市场逐渐重视针对终端消费者的服务意识。重庆朝天门市场集群中圣名国际时装城的零售比重已经远远超过50%,它也是朝天门第一家开始全面实施“先行赔付制”的市场,凡是消费者对购买的服装不满意,不需要任何理由,均可在一日或三日内免费退货。
重视区域市场的品牌影响力。重庆朝天门市场集群中的渝派精品服饰城是政府大力支持、渝派女装企业积极参与建成的,已累计引进渝派女装品牌300余家。服饰城设立了严格的硬件准入制度,对每一家企业的厂房标准、生产线水平等实行严格的审查,推动入驻企业逐步摆脱小规模、代加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进入自主品牌、自主设计、标准化生产的全新发展阶段。市场内已有81家服装企业进驻重庆的台商工业园投资建厂,同时重庆凭借每年的重庆服装节,强势打造区域品牌,推出渝派服饰。
成熟市场重视品牌规划,精品重装面世。专业市场逐渐侧重品牌孵化与推广功能,进行市场转型升级的探索,努力营造出从市场到经营商户共同进步的有利空间和共赢关系。
今年北京雅宝路天雅大厦、广州白马服装市场这些在业内属于领跑者的市场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纷纷利用楼层精品装修改造的机会,使之成为全面提升市场品牌的突破点。天雅大厦8月18日7层精品鞋区重装上阵,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海外采购商。改造后的鞋区商户共计39家,从原来的小户经营向品牌化发展,由原来的皮鞋等杂乱经营统一转为中高档皮鞋。
广州白马服装市场有限公司在过去5年每年都会安排将近1000万元的资金进行硬件上的改造,对各楼层进行重新策划定位,向环境舒适、突出单品陈列的“大商场化”衍变。在三楼的改造中,市场也顺应批零兼营的发展趋势,增加了12个试衣间。同时白马市场针对经营商户进行分级分户管理,扶持那些在全国建立网络体系的品牌,淘汰一些炒铺、缺乏实力的商家,力图建设成为品牌孵化基地。
商贸旅游带动市场人气。通过“以游促商,以商带游”的发展思路,以当地成熟的专业市场为核心,积极开展购物旅游,突出抓好旅游定点市场拓展,增强购物游的可游性。
据中国常熟服装城游客接待中心统计,2010年到常熟服装城的游客同比增加60%,每年游客超过了200万人次。从最早的“星期天到常熟买衣服”,到常熟服装城现已成为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这样的变化,清晰地描画出一条常熟旅游与商贸融合的轨迹。
义乌国际商贸城搭乘上海世博会的顺风车,接待从世博会转道义乌的全球游客。“精彩世博看上海、全球采购到义乌”已成为义乌人的口号。国际商贸城针对世博会,开辟了购物旅游特色专业街、进口商品馆、生产企业直销中心等购物旅游专区和5000多个“购物旅游推荐商位”,不少仅面向采购商的经营商户在这个特殊时期也推出了零售业务。
同时,国庆长假期间,即墨服装市场也成为国庆山东旅游路线上的新亮点。截至10月3日,即墨服装市场交易额达到3.2亿元,日均上市人数达20万人,各项综合指标较同期均有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