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秋季)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08日   发表评论()

  内 容 提 要

  报告回顾了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前三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进出口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将低于2013年,但仍高于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也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 

  报告展望了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略有改善,但回升幅度有限,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环境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突出体现在: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 

  报告指出,面对外贸发展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将深入落实稳定外贸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增强外贸发展潜力。不少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优化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探索新型贸易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新的优势产品正在涌现,将推动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电话:(010)64245741 (010)64275863 

  传真:(010)64212175



  目录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14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二、2014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三、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附件 


  附件一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附件三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附件四 中国服务贸易状况


 

2014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增速总体弱于预期,不同国家间增长态势分化明显。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地缘政治紧张、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了进出口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出口增速逐步回升,进口增速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31626亿美元,增长3.3%。其中,出口16971亿美元,增长5.1%;进口14655亿美元,增长1.3%。贸易顺差2316亿美元,增长37.8%。分季度看,进出口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进出口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3.5%。二、三季度,随着外部需求日趋改善、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逐步落实,进出口增速分别上升至3.4%和7.4%,其中出口分别增长5%和13.1%。在国内投资需求增长下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增长动力不足,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6%、1.5%和1.2%。但9月份,进口增长7%,扭转了7、8月份的下降态势,初步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长较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偏低

  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3593亿美元,增长6.3%,高于整体出口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9402亿美元,仅增长1.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出口额均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但随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好转、新一代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开始出口,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扭转了上半年的同比下降局面。外需好转也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提高,三季度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1.1%,增速较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 

 表1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
商品名称
单位
数量
比上年增长(%)
金额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
煤及褐煤
万吨
437
-26.1
5.4 
-36.0
钢材
万吨
6534
39.3
511.4 
27.3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
-
831.1 
5.0
服装及衣着附件
-
 
247.4 
-5.2
鞋类
万吨
373
7.3
426.2 
14.9
家具及其零件
-
-
372.6 
0.1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
万台
137115
2.0
1278.4 
-0.4
手持无线电话机及其零件
-
-
926.3 
2.5
液晶显示板
百万个
1801
-28.8
238.7 
-12.0
汽车及汽车底盘
万辆
67
-3.6
91.0 
2.2
汽车零配件
-
-
367.9 
10.0
*机电产品
-
-
9401.5 
1.9
*高新技术产品
-
-
4635.9 
-3.5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三)民营企业增长较快,一般贸易出口表现良好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1480亿美元,增长4.4%,比外贸总体增速快1.1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6.3%,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14483亿美元,增长3.2%;国有企业进出口5648亿美元,增长1.4%,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72万亿美元,增长6.5%,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进口增长2.4%。加工贸易进出口1.01万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3.5%。其他贸易进出口4309亿美元,下降5.5%,其中出口下降5.8%,进口下降5.3%。 



  (四)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增长较快,对新兴经济体贸易走势分化

  在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稳的带动下,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7.5%,自美国进口增长4.9%。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1.3%,自欧盟进口增长12.4%,分别比整体出口和进口增速高6.2和11.1个百分点。中国对印度、东盟和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9%、9.3%和10.5%,对南非、巴西出口分别下降10.3%和2.6%。自印度、东盟、俄罗斯、巴西进口分别增长8.5%、5.3%、2.9%和2.3%,自南非进口下降15.6%。 

  (五)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动力强劲,东部地区进出口小幅增长

  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潜力继续迸发,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大亮点。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17.3%,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8.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8.1%,高于整体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重庆、广西和湖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东部地区外贸正处于结构转型阵痛阶段,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增长1.2%,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为85.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进口下降0.5%。 

  注:东部11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8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市、自治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六)大宗商品进口量涨跌不一,进口价格普遍下跌

  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大豆5274万吨,增长15.3%,以美元计算的单价(下同)下跌3.3%;进口铁矿砂7亿吨,增长16.5%,单价下跌16.7%;进口原油2.3亿吨,增长8.3%,单价上涨0.1%。进口成品油2213万吨,下降27.4%,单价上涨1.7%;进口食用植物油515万吨,下降14%,单价下跌9%。国内工业生产增速下滑拖累中间产品进口,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额仅增长0.4%,其中液晶显示板进口量下降16.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进口量仅增长1.3%。 

 

2014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分化态势仍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力度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欧洲和日本表现不佳,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有所削弱,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突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3%,比7月份作出的预测数下调0.1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连续第2次下调。世界贸易组织(WTO)9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3.1%,较4月份作出的预测数调低了1.6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稳步复苏。今年一季度,受严寒天气影响,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2.1%。二季度,美国经济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GDP增速反弹至4.6 %。下半年,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三季度GDP增长3.5%,9月份失业率降至5.9%,为2008年7月以来最低。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2%,增速与2013年持平,比7月份预测数上调0.5个百分点。11月份开始,美国彻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防止流动性过剩带来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但可能在一定程度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欧元区经济面临较大挑战。欧元区经济货币联盟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外围国家持续整固财政,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下降。但在自身增长动力不足、对俄经贸活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出现停滞,二季度GDP环比零增长,特别是德、法、意等核心国家经济增长低迷,前景堪忧。IMF预计,2014年欧元区GDP增长0.8%,比7月份预测数下调0.3个百分点。

  日本经济前景不乐观。4月1日,日本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引起经济增速大起大落。一季度,日本消费者抢在消费税上调前购物,推动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增长6.7%。二季度,增税对经济的冲击集中显现,日本居民消费大幅下跌,拖累企业信心下滑,GDP环比折年率下降7.1%。下半年,消费税上调的影响逐渐消退,但“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政策效力也在减弱,政府债务高企压缩财政政策空间,日本经济复苏动能不足。IMF预计,2014年日本GDP增长0.9%,比7月份预测数下调0.7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低位企稳。经历2013年下半年的金融动荡后,2014年以来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总体趋于稳定,一些国家货币有所升值。但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一些国家经济甚至接近停滞。乌克兰危机后美国、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冲击。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也影响区域内国家经济增长。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4.4%,比2013年低0.3个百分点,比7月份预测数低0.1个百分点。

  (二)国内环境

  2014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作各环节,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市场物价温和上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需求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资源环境成本有所减少。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工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财政金融风险有所上升,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三)2014年外贸形势预测

  四季度,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中国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将对出口增长形成支撑。但从先行指数看,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9,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外需回暖还存在不确定性。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外贸增速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较大。

  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将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对消费品进口形成一定的拉动作用。国家出台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也将提升企业进口信心。但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主要进口产品受制于企业投资和工业生产下滑,增长动力依然不足。此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下降,也将影响中国进口名义增速。

  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将低于2013年,但仍高于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也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 

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略有改善,但回升幅度有限,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环境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基本确立,经济增速缓慢回升。美国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日本消费税率上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结构改革效果不容乐观,经济将实现微弱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增速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5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将从2014年的1.6万亿美元扩大到1.7万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将成为经济波动的重大风险来源。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力度仍然较弱。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增长动力与危机前相比已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远未恢复繁荣景象,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新热点,特别是政府债务进一步上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需求疲软问题趋于长期化。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欧元区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面临阻碍。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有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影响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抵御资本外流冲击能力较弱,整固财政、调整经济结构短期内难免影响经济增速。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劳动生产率增长出现放缓之势,拉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

  二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产生广泛影响。随着美国经济走上稳步复苏轨道、劳动力市场接近危机前正常水平,美联储已彻底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内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有利于防范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积聚,是适应经济复苏的必然举措,但其外溢效应将吸引短期资金流向美国,推高全球金融市场利率。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尚需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宽松政策效果,抑制经济增长。一些外汇储备较少、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则面临资本外流冲击,可能形成新一轮金融动荡,冲击其经济和金融稳定。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有所起色,但不少国家失业率较高,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新兴经济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扶持本国产业,对市场开放态度保守,全球贸易摩擦依然高发,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新挫折。据世贸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约80%仍在实施,影响全球4%左右的进口。尽管2013年底世贸组织达成巴厘岛一揽子协议,但由于一些成员态度消极,协议迟迟得不到落实,多哈回合再度陷入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自贸区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自贸协定可能导致世贸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经贸集团,对协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挤出效应等不利影响。

  四是地缘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9月份,乌克兰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定,局势出现好转迹象,10月份俄罗斯又采取了一些缓解乌克兰危机的举措。但乌克兰危机源于欧亚地区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相关国家经济和经贸往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在伊拉克等国兴风作浪,威胁地区稳定,若进一步坐大,还可能威胁全球石油供应安全。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提升了经济增长潜力。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将激发广大经济主体的创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中国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改革开放经验将推广到其他地区甚至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有利于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等矛盾交织,短期内难以化解,将对经济特别是投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总体上看,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幅有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不容低估。近期,全球经济先行指数已有所减弱。9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2,连续3个月下滑,其中美国、日本略有回调,欧元区跌至2013年6月以来新低,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即使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世贸组织预计的4%,仍远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当作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口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已达11.8%,随着自身规模扩大,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不断增大。

  第二,中国外贸竞争优势“青黄不接”。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快速上涨期,近几年年均涨幅超过10%,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当于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萎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出口订单和产能快速向周边国家转移,不仅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发达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而且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市场份额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支持相关产品出口的财税、金融政策仍不完善,出口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贸易便利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4年前三季度,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75起,同比增长17%,其中不少摩擦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涉案金额大,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形成冲击。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往往对中国出口企业裁定以较高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国家制造业陷入困境,保护本国产业的呼声上升,导致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趋于增多。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

  面对外贸发展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将深入落实稳定外贸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增强外贸发展潜力。在市场倒逼作用下,在国家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下,不少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优化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探索新型贸易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新的优势产品正在涌现,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推动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但各经济体复苏进度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逐步回归稳定增长轨道,英国经济增速加快,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通缩压力凸显,日本经济大幅波动、自主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受外部环境不利、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经济延续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中低速增长态势。地缘政治危机和突发事件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干扰,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和中东局势动荡不仅影响区域内国家经济稳定发展,还一度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商品价格形成冲击,埃博拉疫情阻碍部分西非国家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3%,增速与2013年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8%,增速较2013年高0.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4%,较2013年低0.3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略有回升,但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增速分化态势可能更加明显。发达经济体中,美国、英国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增长前景看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向危机前的常态回归;欧元区内需不足的矛盾突出,财政整固任务依然艰巨;日本人口老龄化、制造业空心化、国债高企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制约,结构性改革前景不明朗。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快于发达经济体,但明显低于自身前几年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内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有所改善,预计经济增速普遍将超过2014年,一些新兴大国经济转型压力增大、金融风险上升,难以回到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轨道。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复苏势头总体依然疲弱。美国即将启动加息进程,全球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局势不确定性较大,可能引发大宗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出现新的动荡。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加快,预计增长2.3%,增速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3.1%,加快0.9个百分点;英国增长2.7%,比2014年略有回调;欧元区经济增速从2014年的0.8%提高至1.3%,仍处于较低水平;日本经济增长0.8%,比2014年的0.9%进一步下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预计增长5%,增速高于2014年的4.4%,其中印度增长6.4%,但俄罗斯、巴西、南非仅增长0.5%、1.4%和2.3%。

  2014年,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全球贸易发展弱于预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口需求下降,对全球贸易增长形成拖累,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危机也对相关地区贸易复苏造成阻碍。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4年上半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1.8%,低于2013年全年2.1%的增速其中,发达国家出口增长1.6%,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2.1%。9月份,世贸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3.1%,较4月份作出的预测大幅下调1.6个百分点。世贸组织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仍明显低于最近30年来5.3%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3.7%,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4.5%。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环境下,各国为加快自身发展,纷纷出台投资促进措施,跨国投资政策环境总体更加宽松、自由,促进了国际投资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跨国投资增长9.2%,规模达到1.45万亿美元,为2007年历史峰值的72%。其中,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投资再创新高,达到7780亿美元,增长6.7%,占全球流入量的54%,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国际投资为5660亿美元,增长9.5%。流入转型经济体的国际投资为1080亿美元,增长28.6%。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势头渐趋平稳,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业务和资产进行新一轮调整和重组,流入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将成为今后全球跨国投资流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新兴市场经济下滑、政策不确定性较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总体有所减弱。贸发会议预计,201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有望增至1.6万亿美元,2015年达到1.75万亿美元,2016年进一步升至1.85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紧急应对阶段,转入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2015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一)世界经济在分化调整中低速增长

  美国经济已进入稳步增长轨道,劳动力市场接近正常状态,金融市场稳中有升,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欧元区经济货币联盟建设取得初步进展,经济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但核心国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整体经济依然低迷,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日本经济受消费税率上调影响出现大起大落,“安倍经济学”效果逐渐衰减,结构性改革面临多重制约,2015年面临是否再次上调消费税率的艰难抉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尚需时日,政策调整空间受限,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有所下降。

  失业问题困扰全球多个国家。发达经济体中,除美国失业率下降较快外,其他国家高失业问题依旧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水平仍将超过7%,欧元区失业率继续保持两位数。全球青年失业率已达13%,总数约7400万人。欧洲部分国家青年失业率已飙升至50%,短期内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在部分发展中经济体,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不足以吸收新生的青年劳动力大军,就业压力不断累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严重打压消费能力和意愿,而且加剧收入不平等,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因素。

  主要经济体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负担普遍远高于警戒水平,政府削赤减债任务十分艰巨,将持续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美国、欧元区、日本政府债务率仍将分别高达105.1%、96.1%和245.5%。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好于发达经济体,但一些新兴大国财政连年赤字,且美联储加息可能抬高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进而增加新兴经济体融资成本,对这些国家财政稳定造成挑战。

  (二)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随着美国经济稳定复苏,2014年美联储以小步快走方式逐步终止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在2015年内启动加息进程,但各界对美联储加息时间和节奏的判断仍有分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启动加息进程的节奏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快速退出,即2015年一季度加息,且基准利率快速攀升,2016年四季度达到4%;二是平稳退出,2015年7月加息,2017年基准利率达到2.5%;三是延迟退出,2016年中期加息,2017年7月基准利率达到1.5%。美国货币政策历来是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因素,无论美联储以什么节奏加息,都会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可能首当其冲面临资金流出的风险,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也很可能呈现资金外流、价格下跌局面。

  在美国经济较快复苏、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美元延续2013年以来的走强态势,成为全球投资者热捧的货币。截至10月17日,美元指数比年初上涨6.5%,其中兑欧元升值7.2%,兑日元升值1.5%。美元兑新兴经济体货币走势分化,兑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货币总体呈升值之势,兑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则有所贬值。截至10月17日,美国兑俄罗斯卢布较年初升值24.5%,兑巴西雷亚尔升值4.5%,兑印度卢比和印尼盾则分别贬值0.5%和0.2%。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美联储启动加息进程,2015年美元很可能进一步走强,吸引国际资本追逐美元资产,导致外汇市场出现新的动荡,汇率风险上升。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尤以原油、铁矿石和黄金跌幅更为明显。截至10月24日,今年以来商品研究局商品价格指数下跌3.6%,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22.2%。

  (三)部分国家面临通货紧缩风险

  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物价涨幅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一些国家甚至面临通货紧缩威胁,欧元区问题尤为突出。9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仅上涨0.3%,涨幅创2009年10月以来新低,且已连续12个月低于1.0%。其中,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5个成员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IMF预计,2015年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平均上涨0.5%。通货紧缩往往会导致厂商压缩生产、减少雇佣,加剧经济下滑,还会导致重债国实际利息负担上升,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他发达经济体中,日本曾长期遭受通货紧缩困扰,近期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上调消费税率的共同作用下,物价涨幅有所提高,但通货紧缩根源未除,随着上调消费税率影响消逝,物价有可能再度陷入低迷之中。

  物价低增长态势也扩散到了新兴经济体,但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却存在重大差异。对前期通胀压力较大的能源资源进口国而言,物价涨幅回落缓解了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压力,降低了经济风险。对能源资源出口国而言,主要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出口收入减少。2014年前9个月,阿根廷、巴西出口额分别下降10.4%和2.2%,导致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四)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盟对俄罗斯开展多轮制裁,重创了俄经济,俄以反制裁还击,欧盟部分成员国经济复苏受阻。9月份,乌克兰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定,局势出现好转迹象,10月份俄罗斯又采取了一些缓解乌克兰危机的举措。但乌克兰危机源于欧亚地区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相关国家经济。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在伊拉克等国兴风作浪,威胁地区稳定,若进一步坐大,还可能威胁全球石油供应安全。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前景

  美国  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最佳。一季度,受罕见寒冬影响,不少工厂停产,消费者纷纷减少出行和购物,致使当季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下降2.1%。其中私人消费增长1.2%,私人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及政府支出分别下降6.9%、9.2%和0.8%,分别拖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3、1.66和0.15个百分点。二季度,美国经济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折年率增长4.6%,创两年来最快增速。其中个人消费增长2.5%,私人投资增长19.1%,分别拉动增长经济增长1.75和2.87个百分点。 

  进入下半年,美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就业表现尤为抢眼。9月份,新增非农就业24.8万人,远超预期的21.5万,失业率下降至5.9%,为2008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工业生产略有回调,9月供应管理学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6和58.6,略低于8月份,但仍远高于荣枯线,表明经济扩张的动力依然较强。出口表现强劲,在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7、8月出口额仍分别同比增长4.8%和4.1%。通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仅上涨0.1%,同比上涨1.7%,接近2%的通胀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2%。

  展望2015年,随着就业岗位增加提振消费者信心、房地产市场向好产生财富效应,美国居民消费有望进一步改善。在经济前景看好、市场利率仍处低位的情况下,企业扩大投资的动力也在增加。“再工业化”和“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出口将继续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IMF预计,2015年美国GDP增速将达到3.1%。但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美元持续走强,抑制外需增长,引发国际资本异动。

  欧元区  随着经济货币联盟制度性改革举措逐步实施,欧元区已渡过债务危机的最危险阶段,但仍深陷经济低增长的泥潭。2014年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仅增长0.2%,同比增长0.9%。前三大成员国中,德国经济环比增长0.8%,而法国经济环比零增长,意大利经济环比下降0.1%。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零增长,同比增速回落至0.7%,主要原因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和库存下滑,其中库存下降拖累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企业减少投资支出,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影响,也与乌克兰危机增加东欧经济不确定性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经济表现不佳,环比萎缩0.2%。

  进入下半年,欧元区依旧没能扭转经济颓势。德国经济持续下滑,8月份工厂订单环比下降5.7%,降幅创2009年以来新高,其他国家的情况总体也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在私人企业与政府去杠杆化过程中,欧元区产能闲置问题突出,通缩压力日渐增大。截至9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已连续12个月低于1%,9个成员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下跌或零增长。为缓解通缩压力,欧洲央行提出了总额达1万亿欧元的宽松货币政策措施,通过购买短期贷款抵押债券、政府债券等渠道,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宽松货币政策至多只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防止经济衰退的作用,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好转,还需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IMF预计,欧元区2014年经济增长0.8%,2015年将增速回升至1.3%,仍处较低水平。

  日本  2014年,消费税率调整导致日本经济大起大落。一季度,消费者抢在消费税率上调前提前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1.6%,折年率达6.7%,创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新高,其中个人消费和私人企业投资环比增长2.6%。同时,44年来首次出现外国游客在日消费高于日本居民在境外消费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零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二季度,居民消费急剧萎缩,进而严重冲击企业投资信心,导致经济大幅下滑,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1.8%,折年率下降7.1%,超过2011年一季度东日本大地震时期6.9%的降幅。其中,个人消费支出和企业设备投资环比均下降5.1%。

  进入下半年,消费税上调的影响趋于减弱,企业投资状况有所好转,但日本经济仍呈疲态。7月份、8月份,核心机械订单环比分别增长3.5%和4.7%,但消费者信心依然低迷。近两年来,日元兑美元贬值近25%,但并未使日本出口受益,反而提高了能源等刚性进口的成本。1-9月日本货物贸易出口下降3.1%,进口则增长0.6%。日本政府推进结构改革、扭转经济颓势的任务依然艰巨。IMF预计,日本经济2014年增长0.9%,2015年增速放缓至0.8%。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慢,不仅低于危机前的繁荣期水平,也低于危机后复苏初期的水平。从外部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口减少、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致资本市场动荡,均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从内部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结构矛盾凸显,劳动生产率偏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较慢,抑制了经济增长潜力。

  金砖国家中,印度新政府积极推行改革,提振了市场信心,经济复苏略有起色。俄罗斯遭到美国、欧盟制裁,金融市场动荡,卢布大幅贬值,又面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严重影响出口收入,经济陷入低增长、高通胀困境。巴西和南非经济也持续低迷。

  从全球主要区域看,东南亚主要成员国出口和工业生产保持较好增长势头,经济平稳增长;南亚的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得益于出口和海外劳工汇款额增加,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西亚北非经济在低位企稳,有望逐步回归正常增长轨道;非洲国家经济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若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进一步扩散,经济增长步伐可能有所放缓;拉美过于依赖大宗商品出口,改善经济低迷状况面临较大困难。

  展望201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望改善,一些国家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挖掘经济新增长点有望取得初步成效,促进经济增长小幅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201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4%和5%。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保持定力,准确把握大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各环节,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注重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调控,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服务业发展。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就业、物价、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呈现平稳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领跑。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1.9%,明显快于一季度的1.5%。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正加快形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87亿元,增长7.4%;在新兴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增速较第二产业快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6.7%,比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2.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国家积极实施“三农”战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再创历史新高;早稻总产量3401万吨,比上年减少12.5万吨,下降0.4%;秋粮有望再获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975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3972万吨,增长3.3%。

  3、工业生产基本平稳。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转变的双重作用下,传统重化工业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增长较快,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7%。分地区看,国家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增长8.0%,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10.6%。分产品看,464种产品中有34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7%,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7483亿元,同比增长6.4%。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3652亿元,同比增长7.9%。 

  4、固定资产投资高位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投资增速高位放缓,但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577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4.1%;民间投资增长18.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4.7%,成为拉动投资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4.9%,中部地区增长17.8%,西部地区增长17.9%,中西部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投资区域结构趋向协调。分产业看,结构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7.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4%,占全部投资比重55.6%。贯彻落实中央保障基本民生等惠民政策,各地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7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3%。

  5、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指标总体平稳,带动消费稳步发展。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4233亿元,增长9.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3132亿元,同比增长1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019亿元,增长13.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9934亿元,同比增长9.7%,商品零售169217亿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88414亿元,增长10.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环比增长0.85%。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发展,网络零售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8238亿元,同比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2888亿元,增长54.8%。

  6、对外经济稳定发展。外部需求有所好转,国家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对外贸易企稳回升。进出口总额3162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6971亿美元,增长5.1%;进口14655亿美元,增长1.3%;贸易顺差2316亿美元,增长37.8%。一般贸易进出口17212亿美元,增长6.5%;加工贸易进出口10104亿美元,增长2.1%。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7247家,同比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73.6亿美元,同比下降1.4%。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下降16.5%,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专用设备等机械制造业利用外资降幅较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7%,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达55.7%,其中金融服务利用外资增长32%。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长9.5%,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1.4%和14.6%,中西部地区合计占利用外资总额比重为16.2%。前三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43.2%,占对外投资总额比重为40.2%,民间资本“走出去”势头强劲。

  7、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较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2.3%。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较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受钢铁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下跌,部分行业去库存、去产能化影响,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收窄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9月当月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4%。

  8、就业与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同比多增16万人。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实际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实际增长8.2%,领先GDP增速0.8个百分点,高于2.1%的CPI涨幅,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

  9、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06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973亿元,增长8.1%,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36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108亿元,增长13.2%。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32.72万亿元,增长4.8%,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8万亿元,增长4.2%。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68万亿元,同比多增4045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8.27万亿元,同比少增2.99万亿元。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89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525元人民币。

  总的来看,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预调微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措施,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抓紧研究并及时出台有针对性地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014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14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演过山车行情,价格在年初反弹上涨后又明显下行。一季度,受不利天气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回升。二季度,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市场走弱,但乌克兰危机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对大宗商品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进入三季度后,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增长前景冷热不均,特别是欧元区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全球制造业回暖形势弱于预期,加之农作物、矿产品等预期供应充足,导致大宗商品市场持续疲弱,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下跌,石油和农产品跌幅较大。9月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跌破年初水平。

  国际上几种主要商品价格指数均呈下行态势,反映了大宗商品需求的疲弱状况。2014年1-9月,以全球产量为权重的高盛商品指数(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GSCI)下跌8.1%,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Index)下跌7.1%;结合产量与贸易量确定权重的道琼斯期货价格指数(DJAIG)下跌5.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以贸易为权重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下跌6.2%。

  2014年以来主要商品跌多涨少。除少数几种有色金属受供应限制等因素价格上扬之外,绝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1-9月IMF价格指数的食品饮料类、工业原材料类、能源类分别下跌5%、5.7%和6.7%。其中金属、粮食和原油价格跌幅分别为8.5%、7.6%和6.3%,均超过大宗商品平均跌幅。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并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创,美国农业部从5月份开始多次上调产量预估,芝加哥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应声下跌,且连续3个月收跌,5-7月小麦、玉米、大豆累计跌幅分别达到25.6%、30.5%和20%,棉花累计跌幅达34%。6月初,受地缘政治影响,市场对原油供应前景的担忧曾引发油价暴涨,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格曾攀升至每桶107.73美元的年内高位。但此后因亚洲和欧元区经济数据表现欠佳、全球需求增长迟缓,而原油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油价一直处于下跌趋势。7-9月纽约油价连续3个月收跌,10月末更跌破80美元/桶,比年初下跌18%。油价下跌还拖累了其他能源产品行情,1-9月澳大利亚动力煤价格下跌20.3%,纽约天然气价格下跌10.6%。国际铁矿石价格数次刷新五年来低点,作为现货交易基准价格的澳大利亚发运至中国的即期交付铁矿石期货价已跌至80美元/吨。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趋势日益明朗,8月下旬以来国际金价持续下跌。

  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的下跌趋势尚未停止,预计今年年底前市场仍以下跌为主,但跌势可能有所减缓。展望2015年,从供需两方面看,商品市场总体缺乏支撑价格上涨的强有力因素,但推动价格下跌的因素也趋于减弱。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将依然在低谷徘徊,若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好转,下半年市场有望回暖。

  经济依然疲软,需求尚显不足。实体经济走势是决定大宗商品市场冷暖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显疲弱,制约大宗商品市场走强。各主要经济体运行分化,美国经济保持较稳定复苏状态,欧元区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3.5%,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欧元区10月PMI为52.2,仅略高于9月份,为年内第二低;日本10月制造业PMI为52.8,制造业已基本摆脱了消费税率上调带来的冲击。9月份汇丰新兴市场指数达52.5,创18个月新高,但仍远低于历史均值。总的看,全球制造业回暖仍有起伏,商品需求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市场实质性恢复尚需时日。尽管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材料开发和对传统材料的新应用,对有些商品如铅锌等有色金属、稀土、化学品等需求增加,但尚不足以拉动整体市场需求上升。

  市场供应平稳,库存依然偏高。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场参与者一度担心部分商品供应紧张,引发农产品、有色金属、贵金属、石油等价格上涨,并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水平。然而,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和矿业生产的影响不及预期,印度尼西亚对矿产品的出口管制难以动摇市场供应的长期格局,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改变市场总体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状况。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上一个大宗商品繁荣周期大大刺激了资源、农业领域投资,至今新增产能仍在陆续释放,美国油气生产能力已达到30年来高位,今年2季度全球铁矿石产量再创新高,且主要矿企仍在继续投资扩产。在市场需求疲弱、下游开工不足的形势下,主要大宗商品由前几年的供应不足转为供应过剩,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去库存阶段。如棉花已连续3年过剩,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估计2014/15年库存将高达2147万吨,库存消费比接近90%。

  投资机构撤离,商业资本涉险。2013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市场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特别是欧美加强金融监管政策的背景下,摩根大通、高盛、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多个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宣布缩减甚至退出大宗商品领域的业务。与此同时,贸易商和生产商则通过大宗商品融资、产业链整合等形式更深入地涉足商品投资,蕴藏新的市场风险。2013年末至2014年上半年,已发生数次大宗商品融资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和商品价格震荡。

  美元持续走强,压制商品价格。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就业、制造业等数据持续向好,加上美联储不断缩小量化宽松规模,推动美元持续升值,吸引资金从大宗商品市场流出,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打压,原油、黄金、有色金属等金融属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所受影响更加明显。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报告,截至9月30日,黄金期权与期货的空仓规模创2006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目前美联储已彻底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5年内加息可能性较大,美元还有进一步升值空间,成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利空因素。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复苏步态不稳,商品需求总体低迷,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可能仍较低迷。但随着前期高库存陆续消化,下半年市场有望逐步回暖。不同商品的价格表现将因各自供需形势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014年和2015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表A9。

  粮农产品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呈现先扬后抑走势。一季度,在厄尔尼诺天气影响收成预期、乌克兰局势紧张、投资基金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5月份以后,美国农业部接连上调农作物单产及总产量预估数据,市场价格开始掉头向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0月发布的最新世界粮食供需报告,预计2014/15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包括小麦、玉米等粗粮、大米)为25.23亿吨,仅比上年度的创纪录产量减少32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有望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7.19亿吨,粗粮产量与上年度13.08亿吨的创纪录水平大致相当,大米因主产地气候不利,将比上年度减产0.4%,为4.96亿吨。考虑到期初库存较高,粮食市场供应量将比上年度增加2.1%,与消费增速大致持平,期末库存将继续增长,库存消费比将超过25%。另据美国农业部10月供需报告预测,2014/1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将比上年大幅提高17%,带动世界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市场对这些利空信息作出充分反映,截至10月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小麦、玉米价格比4月底5月初的年内高点下跌30%左右,并拉动其他农产品价格下行。





  石油 今年以来世界石油供应充足,需求放缓,尽管上半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油价一度有较大幅度攀升,但三季度以来连续数月下跌。至10月底,纽约WTI期货价格跌至80美元/桶左右,为2012年12月以来最低点,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跌至85美元/桶,为2010年12月以来最低。为提振油价,OPEC拟于2015年减少原油生产,将目前3000万桶的日产量配额削减至2950万桶,如若实施,将是OPEC自2008年以来首次减产。这一消息发布后,一度推动油价上涨。但长期看,OPEC减产难以根本改变石油市场供求形势。首先,OPEC成员国之间为争夺出口市场激烈竞争,在国际油价连续下跌情况下,7-9月OPEC日均产量仍超过了上半年,9月份更达到3047万桶/日的一年来最高水平。其次,来自北美的油气供应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新增原油和页岩气产量已占世界油气供应增量的1/4。更关键的是,世界经济增长仍不够稳定,全球原油需求疲软,多个国际机构均下调了今明两年的需求预期。在此背景下,油价反弹困难重重。此外,美元走强也会对国际油价施加下行压力。 

  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是今年价格下跌幅度较大的商品类别之一。需求方面,全球制造业不活跃,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迟缓,有色金属下游需求行业的普遍疲软,是价格下跌的首要原因。供给方面,前期矿业投资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市场供需格局由前几年的供应不足转向大体平衡甚至供应过剩。但各品种走势分化明显,因印度尼西亚出口禁令引发供应紧张担忧,镍、铝价格有所上涨。展望后市,随着部分矿山和冶炼项目压缩产能,以及大宗商品需求趋向稳定,明年有色金属市场有望缓慢向好。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报告预测,目前铜市场依然存在释放产能压力,供应较为充足,年内铜市场将继续维持价格下跌态势。但受多个矿山项目延迟的影响,今后3年铜矿产能将低于早先预期。另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报告,2014年全球铅锌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铅锌市场中长期看好。 

  钢铁 受世界经济逊于预期、制造业疲弱、基础设施建设低迷影响,2014年全球钢铁市场明显降温。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预计全年粗钢需求为15.6亿吨,比上年增长2%,与2013年3.8%的增速相比明显放缓,2015年将继续维持2%的低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结构性调整、资源收入减少、地区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钢铁需求疲弱,其中,亚太地区比上年增长1.7%,中南美地区下降2.4%,前独联体国家下降3.8%。发达经济体表现相对较好,特别是美国市场稳步复苏,带动北美成为钢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需求比上年大幅增长6.4%。与这一供求形势一致的是,英国商品研究局(CRU)编制的钢材价格分地区指数也呈现出迥异走势,北美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欧洲指数和亚洲指数均有所下跌,今年以来分别下跌2.8%和11.8%。 

  钢铁市场的低迷也传导到了铁矿石市场。今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累计跌幅超过40%,9月末跌破80美元/吨,为5年来低点。尽管如此,全球主要矿山并未减产,反而继续提高铁矿石产能,试图以规模优势抵消矿石价格下滑的不利影响,并挤占高成本矿的市场份额。世界三大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2季度铁矿石产量同比分别增加11%、19%和13%。预计今后3年全球铁矿石产能还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对价格构成相当大的下跌压力。

  机电产品 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不景气,但也不乏亮点。通讯、电力、轨道交通、航空等基础设施领域增长较快,对机械行业特别是机床和大型装备市场起到较强带动作用。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日本机床订单额同比大增35.5%。据德国机床协会预计,2014年德国机床国内和海外订单将实现10%的增长,机床产值达到148亿欧元的历史高点。  

  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消费热点频繁转换,使电子产品的市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平板电脑市场的扩张势头有所减弱,而一度遭受严重蚕食的笔记本电脑需求有望小幅恢复。IDC、Gartner、NPDDisplay Search等市场研究公司纷纷下调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的销售预期,且估计未来3年都将维持较低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好转,消费者和企业采购意愿增强,2014年全球个人电脑(PC)市场下滑之势将有所好转,衰退幅度大为收窄,2015年更有望小幅增加,但将落后于平板电脑销量。

  在智能手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用半导体市场向好的背景下,世界半导体市场繁荣发展,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计,2013-2016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长。汽车、医疗及工业需求半导体应用的重要性凸显,未来增长速度将超过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产品等半导体应用。

  经过2012年的低谷和2013年的调整后,全球新能源市场逐步回暖,一些大型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开始启动。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今年二季度全球新能源投资比一季度增长14%,比上年同期增长9%,是201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包括美国、南美、中国、日本及印度、东南亚等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欧洲补贴政策的调整导致市场发展进一步减速。预计今明两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分别增长30%和20%,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正在初步扭转。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带动输变电与配电网络及相关设备的建设、改造、升级需求的扩张。但各国新兴产业和能源政策影响短期市场前景,贸易摩擦风险依然较高。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一、2014年1-9月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情况

  2014年1-9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30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其中,服务出口1572亿美元,同比增长6.8%;服务进口2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1、服务进出口占对外贸易比重持续提升

  “十二五“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额之和)中的比重持续攀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10.3%、10.8%和11.5%。2014年1-9月,中国服务进出口增速高于货物贸易增速6.9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呈现持续提升的势头,达到12%,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2、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2014年1-9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同比扩大,累计逆差为11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旅游贸易逆差为772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逆差额分别为444亿美元、165亿美元、136亿美元。2013年,中国这四个服务贸易行业的逆差额分别为769亿美元、567亿美元、202亿美元和181亿美元。2014年1-9月,咨询、其他商业服务分别实现122亿美元、106亿美元的顺差;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顺差额分别为68亿美元、60亿美元。 

  3、服务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2014年1-9月,中国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稳步增长,对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其中,金融服务增幅居首,出口增长41.9%,出口额达27.3亿美元。电影音像出口增长31.4%,金额为1.2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7.4%。咨询出口增长8.7%,出口额达314亿美元,占服务出口的比重为20%,仅次于旅游出口。一些新兴服务进口也快速增长,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通信服务进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为46.4%、37.1%、27%和22.4%。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提高了中国服务贸易附加值,促进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远远逊色于新兴服务贸易。2014年1-9月,三大传统服务(旅游、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出口合计仅增长4.5%,占比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游出口总额仍居各类服务之首,但同比仅增长6.8%,在中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下降至24.1%。运输服务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占比降至17.6%。建筑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8.8%,占比为5.7%。

  4、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速

  2014年1-9月,中国服务外包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1-9月,中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733.9亿美元和545.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32%。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481.6亿美元和37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27.6%;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252.3亿美元和17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4%和42.6%。信息技术外包(ITO)仍占主导地位,知识产权研究、分析学和数据挖掘、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等知识流程外包业务增长迅速。

  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是购买中国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2014年1-9月中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85.5亿美元、53.6亿美元、51.9亿美元和38.6亿美元,合计为229.6美元,占执行总额的62%。

  二、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服务贸易发展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2015)》、《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系统、全面、开放和科学的规划体系逐步形成。

  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影响日益增强。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推动作用。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大连软交会、深圳文博会、中国(香港)服洽会、中韩技术展等一批国际服务贸易展会运转良好,为促进中外企业开展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高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以来,先后出台了23项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涉及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六大领域。一年多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发展服务贸易方面示范效应显著。

  2、服务贸易支持政策体系得到加强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创新支持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对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较好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出台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金融机构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更好服务。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外资企业来华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各类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研发中心、营运基地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扩大,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望大幅提升,将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新的重大机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贸易发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贸易体系,全面支持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规模,提升质量,推动文化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颁布实施,将促进中国旅游产品供给日趋丰富、完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创新力度加大,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过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也将保持较快增长。

  (二)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复杂多变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仍处于低速复苏阶段,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动力依然不足。据世贸组织统计,2014年前8个月,美国服务进口仅增长3.8%。在国际市场需求较弱的情况下,一些新兴经济体加快结构调整和开放步伐,放宽服务业外资持股比例,甚至出售大型国有公司股份,服务业出口潜力快速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出现加剧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僵持不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启动了《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诸边谈判,力求制定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规则,推动全球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蓬勃发展,服务业开放议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从传统的商贸、旅游、运输扩展到新兴的信息、金融、保险等。这对全球服务贸易规则改变将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总体上仍然薄弱

  总的看,中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与大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有较大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6.1%,占比虽然已超过第二产业,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制约了服务贸易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展望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有所好转,特别是美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有所企稳,国际服务贸易需求可能稳中略升。在市场好转的带动下,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服务贸易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全年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可能继续扩大。未来,中国将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新举措,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将明显增强。加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中国服务贸易有望迎来更快速增长的时期。 



稿件来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月度统计数据
  •  
  •  查询系统
棉花产量查询系统
地区:
年份:
纺织工业产量查询系统
产品:
年份: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