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服装业开启“互联网+私人定制”之旅 个性化制造带来新商机
发表时间:2017年03月23日     作者:叶永茵/郭文君   发表评论()

  动动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像拼图游戏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子、袖子、纽扣,形成了一个衬衫的3D成衣模型,系统通过逻辑运算,生成不同身型的成衣。若觉得成衣的细节不够贴合体型,还可以多次修改参数,这是广东比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研发的智能服装定制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服装定制到成品出库发货仅需6个小时,解决了定制成衣通常15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交货瓶颈。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主线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服装鞋帽行业,以及装备类的企业出现了柔性化生产的新趋势,无疑是东莞制造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新方向。

  同时,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也面临着人才缺乏、消费者观念接受度不高等“拦路虎”,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可与企业共同发力,通过柔性化技术的革新与升级,给东莞制造业带来全新提升。

  个性化制造带来新商机

  在广东比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打开这款即将推出的衬衫AR定制系统个性化定制设计智能APP,可以像拼图游戏一样选择领子、袖子、纽扣等16个部件,每个部件都有多达5个样式和场景可供选择,还包括绣花、印花等个性化设计。

  通过智能纸样定制系统选定款式后,接下来又可以通过AR定制系统实现场景式“试衣”,现场感受“成衣”是否合身,并通过修改参数,生成适合自己身型的成衣。该系统还可以切换场景,消费者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试衣”。

  董事长王大孟告诉记者,有了智能系统,依靠信息化系统,突破人工出图的瓶颈,通过若干尺寸的输入,实现快速自动制版出图,并将生产线调整为适合定制化的小组式生产,实现快速定制,实现最快6小时交付,做到一次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与比朗科技的做法类似,大朗帝银针织公司也在定制化生产上进行了探索。企业总经理张庚华介绍,目前企业正在推动个性化定制生产,计划在3—5年内实现全面信息化,届时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选购自己的个性化定制羊绒衣服。

  面对代工利润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的情况,东莞代工起家的老牌鞋企正宇鞋业积极转型,推出自有中高端女鞋品牌“左右缤纷”,并进行了智能定制服务的尝试。在制鞋这一被认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正宇目前的研发设计人员已经占到员工总数的1/10。

  在“左右缤纷”网站上,消费者按照提示测量左右脚的长、宽、围度后,即可生成自己的精确尺寸。网站提供了6种鞋形,20多种颜色、面料,9种装饰,在这里消费者可以过一把设计师的瘾。网站还会为消费者建立数据库,定期推送新款。完成下单后,顾客在7天内就可以收到自己“设计”的鞋子。

  正宇鞋业董事长邱国辉认为,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压缩了从生产到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成功地实现零库存闭环商业生态运营模式,这种私人定制的价格并未高于同类普通女鞋。

  位于虎门镇陈村工业区厚虎路的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在数码印刷机的影印下,一卷卷白纸变成了字迹清晰的“书”的雏形,再通过传输,将印有字体的卷纸带到下一个环节进行切割、胶装。虎彩印艺在国内最先引进数码印刷设备技术,从而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印刷与个性化服务企业。

  在虎彩的生产车间,没有发现想象中工厂遍布黑漆漆的油墨或者工人满身油墨的情形,整个生产车间整洁、明亮,还散发着书香味。一台正在运行的数码印刷机前端进入白纸,后端便出来印有照片的彩页,接着通过传输带输送到切割区、专线区等区域,一本个性化相册就出现了。

  “假设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了一本绝版书,按照以前印书需要做模板,印刷的成本非常高。虎彩印艺提出‘按需出版、实现零库存’‘图书POD断版书按需印刷’等创新方案发挥数码印刷的巨大优势,便可解决出版社和读者的难点与痛点问题。”董事长陈成稳介绍“图书版”个性化定制服务。

  得益于新技术和个性化服务的推出,虎彩印艺的图书印刷和个性化影像业务量从2013年的516万元到2015年的8000万元,短短两年时间,同比增长了15倍。2016年这两块的业务量同比预计翻一番。

  虎彩还通过整合大数据,实现全网营销模式,通过天猫旗舰店、虎彩影像官网以及虎彩自行研发的客户端简印APP,拓宽公司个性影像业务线上销售渠道。

  “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或者‘简印’APP客户端下单,就可以在挂历、笔记本、写真、杯子进行个性化定制,成品定制后由快递送达消费者的手上,消费者可以实现零跑动。”董事长陈成稳向记者勾勒了一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个性化定制的场景,这更是一幅借力大数据、贯通物联网的“智能工厂”的蓝图。

  “大数据能够让本来小众、小型生产的私人定制,推到更大范围中去。”中国互联网工业联盟秘书长李金柱认为,“互联网+”在制造型领域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方面意义非凡。这使得制鞋、服装、造纸印刷等东莞传统支柱产业,有机会从人力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颠覆性发展。

  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

  在东莞,定制化、柔性化生产不仅存在于服装衣帽印刷等消费行业,还正在向设备、生产线制造等领域渗透。

  怡合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怡合达”)近年来从一家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制造商转型为系统服务商。总经理金立国从桌面上拿起一个圆柱形的螺丝钉说道:“在设备行业深耕多年,我们深知非标零部件制造的痛苦。若缺乏零部件标准化,一方面生产制造的成本高、周期长,生产商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采购商无法选择合适的零部件。”

  以螺丝钉为例子,按照传统的模式,行业没有标准,从工程师设计到产品的生产整个周期要15天时间,如今怡合达从多年来积累的非标五金零部件制造的经验中总结出一套“标准”,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周期可缩至两三天,就因为此,即使1元的零件也可及时交货。据透露,在定制化生产的推动下,怡合达的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000万增至如今2.6亿元。

  走进劲胜精密在东城牛山的新厂房,最引人注意的是现场一条能同时生产9个不同品牌手机的生产线。只见ATM小车送来五花八门的手机外壳,它都能准确地识别,并准确地放在相对应的工序上,正如“一心可多用”的工业机器人。

  这是劲胜精密新近的研发成果。“这条生产线装有一双眼睛。”劲胜精密总裁王建道出了机器人可以“一心多用”的秘诀。事实上,这双“眼睛”是装在机器人上的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机器人可以把大数据传送到云平台,云平台经过数据分析识别每个产品的差异,知道每个产品下一步的操作,再将命令下达给机器人。就是这样,长了“眼睛”的工业机器人可以独立实现9个产品的生产。

  由于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单一品牌、单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已经不符合如今的生产规律了,为了实现快速敏捷生产,劲胜精密对生产线进行了柔性化、智能化改造,提供生产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王建告诉记者,由于企业会接不同手机品牌订单,不同产品的工序都是迥然不同的。按照以前的模式,工业机器人充其量是完成一些固定化的工作,难以应对形式各样的产品,这样对于一些以加工制造为主要命脉的企业来说,作用并不大。如今,对生产线进行柔性化、智能化改造,在生产线安上“眼睛”,机器人可以一心九用,真正意义上提升了生产的效益。

  对生产线柔性化、智能化的改造,来自美国的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走得更快一些。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南区销售经理陈烨告诉记者,面对生产模式的改变,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故障,企业将在生产线优化方面上做文章。譬如,罗克韦尔设计了专门的软件,并运用在生产线上,不仅可以减少输送线出故障的概率,而且满足柔性化生产的需求,从而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为了推进生产线柔性化、智能化全面改造,知名机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的协作机器人近年来也开始进入东莞市场。所谓的协作机器人,体型虽然不大,但是经过精密设置,在机器人前端装配了一个“金睛火眼”,接触到人可以自动避开,且其手臂制造柔性化,可以将对人的伤害减少到最低,可以与人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工作。同时,可以攻克生产制造中复杂的工序和环节,提升生产效率。该公司大中华区机器人技术专家潘秩超说,以电子产业为例,在生产中一些复杂的工序无法依靠机器来完成,这种体型不大、柔性化的机器人正好可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

  一些莞企也正在向协作机器人领域进发。拓德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共同工作、互动,对传统笨重的工业机器人是巨大的“颠覆”。企业销售经理王先生说,这款协作机器人在高新科技领域还算是新事物,一推出市场就受到追捧,其全球的装机量在2009年便达到2万台,如今每年都呈现超50%的增长。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在大规模投入柔性化改造以及定制化生产后,不少制造型企业也提出探索过程中的难点、困惑:消费观念没有完全转变、人才的缺乏、资金投入庞大……这些问题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比朗科技王大孟告诉记者,企业在四年前开始关注服装定制市场,至今共投入1000万元研发服装定制系统,并推出男装品牌。“现在不能说成功,只是有效果可以呈现,一步一步来,每一块钱都很珍贵。”

  让王大孟烦恼的是,定制化生产是东莞制造的潮流所向,但是在智能系统推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难度。“我们擅长于生产,不擅长销售,如今正在‘卖’字上努力。”

  邱国辉则认为,定制化生产这张“牌”打得好,也能成为产品营销的卖点。“左右缤纷”作为新晋品牌,在跟一些大商场洽谈中,商场对个性化生产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也使得“左右缤纷”得以在百丽等国内女鞋市场的五大品牌中“突围”。

  但从企业探索定制化生产一年多的实践来看,这一模式的成熟还受到消费者观念不成熟、市场模式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

  帝银羊绒高定工厂兼特定网负责人张庚华谈到,在布局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需要专业的人才,这样耗费的成本非常高。他说:“基于这些原因,企业如今正在艰难的探索期,若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企业的全面信息化计划也可能泡汤。”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说,柔性化生产、定制化生产以技术突破为切入口,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进企业实现效益和规模倍增,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制造生态链。这种生产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大规模生产,这无疑是制造业最革新的生产模式。

  “可惜,消费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林江道出了关键所在,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客户愿意为定制化生产买单,让客户认可智能系统所生产的定制化产品,才是至关重要的。

  林江建议,在此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发力,企业在柔性化、定制化探索之路上,政府给予企业相关的扶持补助。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月度统计数据
  •  
  •  查询系统
棉花产量查询系统
地区:
年份:
纺织工业产量查询系统
产品:
年份: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