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这结尾。”
在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之后,相信不少机构会有这种感慨。数据显示,2016年12月,PPI同比上涨5.5%,而此前市场的预期中值为4.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幅还创出了2011年9月以来的新高。
在PPI快速跃升之时,同样于昨日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却显出下调之势。2016年12月,CPI同比上涨2.1%,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面对PPI与CPI走势的分化,有分析指出,本轮上游价格领涨是供给相对需求收缩的逻辑,在需求相对平稳或偏弱的背景下,部分中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并不强,PPI涨幅难以快速传导到消费端,因而PPI向CPI的传导并不十分通畅。预计未来数月PPI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但受基数逐渐上升等因素影响,PPI涨幅再创新高可能性不大。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专家指出,目前的货币中性基调主要是着眼于防风险、调结构,虽然近期出现了一些加息呼声,但金融去杠杆客观上会收紧货币环境,并不需要采取类似加息等额外的货币紧缩措施。
专家:PPI未来将保持升势
2016年12月PPI同比5.5%的涨幅远高于市场预期。
渣打中国高级经济师颜色表示:“2016年12月PPI的涨幅是自2011年9月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此前市场预测的整体趋势和实际数据是一致的,只是实际涨幅超过了预期。但2016年12月PPI环比上涨1.6%,和11月只相差0.1个百分点,这表明2015年同期的低基数是造成2016年12月PPI同比涨幅较大的主要因素。”
2016年以来,PPI进入上升通道,从1月到8月,降幅逐月收窄,并在9月实现同比上涨0.1%,结束了连续54个月下降的局面。从2016年全年来看,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2015年收窄了3.8个百分点。
“PPI的上升有国内国外双重(因素)影响。(一方面)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在国内供给侧调整的背景下,钢铁、煤炭等原材料供给量收缩,但是需求在回暖,企业在年底也有补库存的需求,供需结构的调整驱动了涨价。”颜色分析指出。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则介绍:“工业价格指数走势影响着对应行业的利润增速,PPI回升意味着行业盈利能力将继续改善。”
分行业看,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原材料或产业链上游行业。国家统计局表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业价格合计影响2016年12月PPI同比上涨约4.2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76%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12月PPI同比涨幅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21.1%,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9.8%,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1%。那么,在上游企业价格上涨带来利润改善的同时,是否也会导致下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从而压缩下游企业利润空间呢?
对此,颜色认为,目前来看,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要高于下游,但下游产品的需求也在改善,因此预计下游企业的利润率可能下降,但利润总额会增加。
对于PPI未来趋势,颜色表示,“预计未来数月PPI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受基数逐渐上升影响,加之煤炭等原材料的价格也有所回调,因此PPI涨幅(未来)超过5.5%的可能性不大,估计增速会保持在4%到5%之间。”
券商:货币基调不宜调整
在PPI大幅跃升的同时,CPI涨幅却出现了下降趋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1%。从同比看,12月CPI涨幅较11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统计局的解释为,2016年12月受全国平均气温偏高影响,鲜菜和鲜果价格涨幅均弱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涨幅由上月的15.8%回落至2.6%,对CPI的影响减少了0.30个百分点,是同比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另外,从PPI来看,2016年12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2%,影响PPI总水平上涨约5.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影响PPI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1.3%,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8%。
兴业证券研报认为,PPI中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远低于生产资料,反映出PPI向下传导仍然偏慢。在过去的几轮周期里,宏观经济的大背景是总需求扩张,因此价格从消费端向上游的传导较快,表现为PPI和CPI的同步上行。但本轮上游价格领涨是供给相对需求收缩的逻辑,在需求相对平稳或偏弱的背景下,部分中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并不强,PPI涨幅难以快速传导到消费端,因而PPI向CPI的传导并不十分通畅。
面对CPI和PPI涨势的分化局面,反映到货币政策方面,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胡月晓认为,价格变动主要是资源品价格变动引起的,并非需求变化引起。因此,主要着眼于防风险、调结构的货币中性基调,并不应该变动。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研究部主管章俊介绍:“2016年全年CPI和PPI涨幅分别定格在2.0%和1.3%,从数字层面来看并没有构成去年初市场所担心的滞胀。2017年全球通胀水平有回升趋势,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预计会有明显改善。市场似乎对今年(2017年)中国的通胀问题有所担心,甚至认为未来央行有加息的可能。”
对此,章俊指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取向“中性”更多的是针对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和降低金融风险,金融去杠杆客观上会收紧货币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上行,因此央行无需采取类似加息等额外的货币紧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