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孚时尚孙伟挺:十年后达千亿梦想,色纺主业比例逐渐降低到40%以下
发表时间:2017年11月29日     作者:童璐   发表评论()

  过去24年“只做一根纱线”、以时尚推动者居于幕后的华孚色纺,今年10月以更名“华孚时尚”的方式走向台前,表露了公司转型成“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时尚营运商”的决心。

  从1993年下海创立华孚,到带领公司成为色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使其产能雄踞全球首位,作为华孚掌门人的孙伟挺见惯了风浪。但他坦言,“更名华孚时尚时,来自公司内外的压力很大,争论激烈。”

  “公司很多高管认为一旦更名为‘时尚’,后续工作开展起来会很辛苦,毕竟‘色纺’两字行业特性明显,做时尚肯定比做色纺的要求高。”孙伟挺说,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有疑惑:“时尚范畴过于宽泛,后续华孚是否会不再聚焦主业,这是不是一场炒作?”

  “不炒概念,更名要实至名归。”华孚时尚董事长孙伟挺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首次对外详解“坚持主业、共享产业”的转型发展战略。而“时尚”概念下,是华孚向产业链前后端搭建“网链”,意欲掀起的产业互联网革命。

  色纺产能扩张不设上限

  先把场景切换到2016年4月召开的战略发布会上。彼时,刚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华孚色纺的营业收入是68.04亿元,净利润为3.36亿元。在发布会上,孙伟挺向在场的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宣布,要“从百亿理想起步去追求千亿梦想”,并公开征集公司新名称。正是在当时征集到的数十个名称中,公司选了“华孚时尚”。

  两年不到,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已经达到89亿元,净利润突破6亿元,创下最好的三季度业绩。全年“百亿营收”已望项背。

  此时更名“时尚”,也是对主业的继续专注。在孙伟挺看来,“色纺是通过多种颜色的混色、多种材料的混纺、多种技术工艺的混合”,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文化创意和技术层面,色纺纱本身都包含了时尚的要件。

  好的纱线才有好的服装,所以业内也有色纺引领流行色彩时尚潮流的说法。据了解,色纺纱线具有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优势,在欧美日较为流行,诸多国际时尚大牌都是华孚的长期国际客户,在国内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整体色纺纱产量只占全球纱线产量的6%左右。随着消费升级和环保加压,色纺行业完全有可能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

  龙头享受行业增长盛宴。到今年年底,华孚时尚的色纺纱产能达到180万锭,目前均满负荷生产。目前色纺行业前两家的产能规模加起来在300万锭以上,占据了全球80%以上中高端市场。

  基于主业的高成长性,孙伟挺对公司产能的规划是“不设上限”,计划每年通过自建或并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产能扩张。他认为,最理想的状况是国内国际产能各占一半,平衡发展。

  坚定走出去,但却步步为营。目前,华孚主要在越南拥有28万锭产能、600亩的东南亚区域基地。近5年来,国际大客户一直在邀请华孚在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南亚一些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设厂配套。

  “我们每年都会去这些海外区域考察几次,反复做可行性报告。华孚要等到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后再去投资设厂。”孙伟挺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国际化人才和海外局部地区政局动荡是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时机逐渐成熟,“后续海外布局的速度会比国内快”。

  解决“小而美”痛点

  就像24年前定义并坚持发展“色纺纱”一样,在发现消费变化以及背后供应链的变革新趋势后,去年开始,华孚试着去定义服装纺织行业的“网链”。

  如此一来,原简称中的“色纺”两字再也不能概括华孚的战略布局:公司以纱线为界,开始往前端延伸经营棉花种植、加工、储运、物流、交易等业务;向后延伸经营后端网链业务,开始向纺织服装时尚营运商升级。

  在“一带一路”桥头堡新疆的深耕,让华孚的产业互联网探索在前端网链上首先破局。2016年5月,华孚重组新棉集团打造棉花全产业链,响应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棉花产业的集中度、科技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在阿瓦提的棉田里带头种植“BCI良好棉花”、有机棉花。公司持续并购,新设当地轧花厂,扩大棉花加工能力,着手经营阿克苏铁路物流站,主导物流运输。上个月刚投入试运营的天孚棉花交易市场,目前每天的流量达到十万多吨,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开始产生收入。

  “棉花交易市场是一个服务平台,目标是达到年交易量100万吨的规模,占据全国大概20%的棉花交易份额。”孙伟挺表示,后续除了通过逐步引流来达到线上线下一体,天孚棉花交易市场也在探讨将坯纱、坯布等纳入交易范围,进一步打通服务环节。

  整个纺织服装前端产业越来越集中,但后端消费和品牌却越来越分散。孙伟挺调研发现,随着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加之移动互联网使交易随意化,大品牌、大企业、标准品的运作开始力不从心。他认为,未来服装领域的竞争,品牌小型化是基本趋势:一方面,新兴的设计师品牌、网红品牌大举兴起;另一方面大品牌内部也在努力打造设计师个性化系列,大品牌逐步平台化,而不再只是唯一品牌的卖家。

  但这些崛起的“有调性”、“小而美”品牌也有痛点:它们既要求定制,又要很便宜。受传统供应链的限制,多数纱线、面料和制衣企业都不愿为这些订单琐碎、遇到“爆款”又难以及时供货的品牌供货。

  一直和国际大客户打交道的华孚却将此视为产业变革带来的大机遇。和其他企业相比,大规模定制、快速反应一直是华孚品牌的特色。华孚一年能有20多万个订单,要生产3万个品种。过去24年,华孚具备了流行趋势、设计能力上的优势,更积累了超过4000家客户、1000个品牌和数千家供应商,这些都将成为产业链运营的资源。

  柔性供应链革命

  孙伟挺经常和阿里、京东研究院等机构合作探讨互联网对服装行业的改造。拿他的话说,公司改造柔性供应链,发力服装纺织产业的后端网链的计划,已经“在思想上打磨了无数遍”,行动上才“刚刚起步”。

  去年10月,浙江金华菁英产业园开园,探索电商全产业链服务平台,试水品牌孵化机制;今年5月,公司与上虞区政府签约投资15亿元打造时尚网链总部、产业研究院、华孚时尚学院,将设计、电商与供应链平台集聚。

  绝大多数企业的柔性供应链主要指的是制造过程的柔性和高效率,为终端提供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孙伟挺想要更进一步,从“制造柔性”逐渐向“组织柔性”过渡。今年10月,华孚通过产业基金撬动的总投资90亿的淮北绿尚小镇开工,小镇主要以色纺生产线为主,配套提供生活设施,将品牌、客户、供应商资源垂直整合。

  尽管瞄准“在纱线变面料,面料变服装”产业链,华孚时尚明确表态不会拓展到下游布厂或者制衣厂,也不会并购终端品牌,而是将专注于纺纱、染色两大环节,通过“为终端一些中小品牌提供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来驱动运营产业链。公司后续将建立多家专业的服装供应链公司,打造数字柔性供应链生态圈:建立运动、休闲、内衣、童装、老人装等多家专业的服装供应链公司;对接线上线下平台与品牌,通过数据共享,打造“数字柔性”。

  孙伟挺透露,华孚将新消费、专门品类的供应链公司为重点并购目标,在欧洲、美国、香港等地展开调研,“这些供应链公司的利润可能没有那么高,但资产很轻,风险不大,我们希望他到国内来,满足中国消费升级的需要。我们也在招徕这些公司的人才合伙创业。”

  按照计划,10年后若达到1000亿的“梦想”,华孚希望色纺主业比例逐渐降低到40%以下,时尚运营成为主力。孙伟挺坦言此举并非易事:“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的产业、新的产能聚合取代老的产能聚合的过程,你怎么烧钱都没有用,那可能是一个企业关系重构的过程,用颠覆来形容也不为过。”

稿件来源:证券时报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 内容:
  •  
  •  月度统计数据
  •  
  •  查询系统
棉花产量查询系统
地区:
年份:
纺织工业产量查询系统
产品:
年份: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